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比关系。据此,下列对国际格局的说法合理的是
A. 在两极多边格局中,争霸的大国会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
B. 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则大国之间一定发生热战
C.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基本格局一直是美苏争霸
D. 多边力量逐渐强大即多极化趋势加强,则美、俄对决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 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 低收人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 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 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 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B. 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C. 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D. 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A. 放弃了片面抗军事路线 B. 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C. 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 企图圧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1934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县48村2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占总数的0.9%。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广西地区
A.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 个体经济形式受到压制
C.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遏制 D. 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