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1)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共和制的地位。(2)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解析】(1)从孙中山先生为争取民主共和而开展的斗争活动来回答。联系所学知识,从孙中山建立革命组织、领导辛亥革命和颁布《临时约法》等活动解答。 (2)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材料中的“民族凝聚力”是指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因此,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回答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争取抗战胜利在政治、军事方面进行合作的突出表现。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本大题的第一小题属于这种类型,应当在理解题干的要求后,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C. 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 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查看答案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期,翻译外来书籍盛行。其中对某书的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据此推断该书是

A. 《新青年》    B. 《共产党宣言》    C. 《人权宣言》    D. 《独立宣言》

 

查看答案

陈毅同志有诗云:“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 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奏凯    B.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 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 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查看答案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上征途”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 右倾错误

C. 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不够强大    D. 王明分裂党中央的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