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诗歌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
A. 商周的宗法制 B. 西周的分封制
C. 秦汉的郡县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
A. 50年代初期 B. 60年代初期
C. 70年代初期 D. 80年代末期
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18世纪的英国是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C. 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 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十月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