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 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实质上
A.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 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C. 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 D. 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康乾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但是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压制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 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 B. 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査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着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A.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B. 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 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 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
1942年刘伯承在报告中指出:“百团大战总的来讲是一场打了胜仗的大战役,但……没有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响甚至矫枉过正。”报告中所说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A. 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 沉重打击屯集在华北地区的日军 D. 战略上支持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