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 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 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 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 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 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B. 扬州的草市很繁华
C. 扬州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
D. 扬州成为唐朝时期唯一的经济中心
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