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由此可见
A. 城市发展受社会体例的节制 B. 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
C. 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近代城市 D. 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己开始出现
明初政府对百姓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之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晚明百姓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宋明理学发展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奢侈之风盛行
战国时代的儒、法、道、阴阳、纵横五家,在汉初仍然活跃,但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
A. 政府的提倡 B. 儒学的思辩化 C. 佛教的传入 D. 庄园经济发展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与时俱进是自古以来中西方共同的精神财富。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公元前5世纪中叶,中西方各有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请分别指出是哪两场运动,并指出各自对东西方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
(2)16-18世纪,西方思想空前解放,中国也露出思想解放的迹象但未形成思想解放潮流,请指出中西方这一时期思想解放的相似原因和相似的主张。
(3)近代前期(五四前)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请举例说明。
(4)近代后期(五四后)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思想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请指出这两大理论分别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什么重大问题?并指出两大理论的共同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17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三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
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
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五参考书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2)材料三、四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所阐述的主张说明理由。
(3)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资料,你认为材料三和材料四哪个史料价值最大?为什么?
(4)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启蒙运动,材料五所列参考书目中你倾向于哪一部?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