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A 【解析】试题分析:《新青年》之所以如此回答,主要是因为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故答案为A项。BC项是题干中《新青年》如此回答的内容之一,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排除;D项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的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排除。 点睛:本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学说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显然导致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四个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只有 A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     )

A. 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    B. 直接导致地方割据

C. 保证了地方整治廉洁    D. 有利于加强监察权

 

查看答案

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人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B. 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 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 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查看答案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

A. 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 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 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 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查看答案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

A. 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B.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D.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初的赋税制度,分田赋和丁徭两项征收。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明万历朝的册籍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编成《赋役全书》,发给民户“易知由单”,通知应纳银米数额,征收时用“截票”,“一给纳户,一存有司”。但“易知由单”款项繁,难以通晓。且地方官不公开晓示款项,另立名目,恣意科取。

丁徭的征收,各省情况不一,有以一条鞭征收的,有丁随地摊派的,有丁随丁派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同时规定人丁缺额由新添丁口抵补,再不足又以亲戚或同甲粮多者补之。这种抵补的办法又造成了丁银负担不均。至雍正初年,有地之家,田连阡陌,所输无几,而贫苦农民或寸土全无或有少许土地,却与富户同样负担丁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早在康熙末年,“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雍正元年(1723年),直隶总督李维钧请求将丁银摊入田粮中征收,得到朝廷的允许。翌年山西布政使高成龄援引直隶的新例,奏请朝廷“将丁银并入地粮”,随后各地逐渐实行“摊丁入亩”政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