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850年英国驻福州代理领事金执尔替两名英国传教士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850年英国驻福州代理领事金执尔替两名英国传教士租赁南门内乌石山上神光寺2间房屋居住,得到候官县知县兴廉批准。当时闺浙总督规定只允许领事馆设在城内,其他外国侨民只能居住在城外。这时,退休官员林则徐联合福州地方士绅,写信质问兴廉和英国领事,要求强行驱逐传教士,而福建巡抚徐继畲则认为应劝说传教士自行搬到城外以平息此事。不久,在京的一些福建籍的官僚先后上书成丰皇帝,称福州为省会,不可让外国人居住城内,并指责徐继畲偏袒外人,丧失民心,有汉奸嫌疑。于是咸丰下旨,1851年初两名英国人被迫迁出神光寺,搬至鸟石山道山观英国翻译官住地,事件遂告平息。徐继畲因“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竞毫无主见,任令滋扰”的理由被革职。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神先寺事件”。(注:中英双方关于“通商口岸”的范围一直有争议。)

——改编自《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

材料二徐继畲在回顾往昔岁月时说过:“在闽藩任内,偶著《瀛环志略》一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旋因夷人租屋一事坚守成见,不敢启衅边隅,遂致弹章迭上,万矢环攻。”这大约都是徐继畲始料所不及的:前者使他享誉后世,后者却令他至今仍被人称为“妥协投降”。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林则徐和徐继畲在“神光寺事件”中对待传教士态度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对徐继畲作一简要评价。

 

(1)异:①林则徐代表的传统的士大夫,对传教士采取排斥和强硬的态度,要求强行驱逐传教士;②徐继畬对传教士采取的态度比较温和,希望通过劝说的方式让传教士离开。 同:都认为传教士不能在福州城内居住,应搬至城外。 原因:①以林则徐外代表的福州士绅受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对外国人采取排斥态度;②徐继畬由于熟悉外务,在处理对外事务上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 (2)评价:应主要结合徐继畬处理“神光寺事件”上的态度和编纂《瀛寰志略》两事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做出相关评论。论述时,应先明确表明态度,然后以“神光寺事件”和《瀛寰志略》为主要论据,史论结合;最后应加以总结。 【解析】试题分析:(1)比较林则徐和徐继畲在“神光寺事件”中对待传教士态度的异同,根据材料中的“退休官员林则徐联合福州地方士绅,写信质问兴廉和英国领事,要求强行驱逐传教士,而福建巡抚徐继畲则认为应劝说传教士自行搬到城外以平息此事。”,即可分析得出两人的不同态度。至于原因,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两人不同的经历来分析。林则徐是著名的抗英英雄,而徐继畲由于熟悉外国情况,所以两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存在很大不同。 (2)对徐继畲的评价要依据史实,就本题来看,应从材料一的“神光寺事件”和材料二中编纂《瀛寰志略》这两件事情上来分析说明。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看出徐继畲的进步之处。要做到态度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点睛:本题属于历史人物评价类试题。对于徐继畲的评价可以运用一分为二评价法,坚持看问题的辩证性,同时需要坚持重点论,分清主次。要注意将所评价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包括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侨置郡县是东晋政府为安置南来流民和士族,为保存其旧名按原籍在他们聚居的地区设立的地方机构。自东晋政权南渡以来,流民以及士族南迁者不计其数,在这期间侨置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侨州、侨县的数目繁多复杂,分布的地区广泛。东晋虽偏安一隅但仍然坚执正统,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王朝变迁,而面对暂时难以收复的事实,只好以侨置名称来安慰民心,统一划分地域进行管理。东晋政府初建,需要增殖户口征收固,定的赋税。北方人口南来时间不长,大多抱有收复失地的希望,而这些行政旧有地理名称则成为他们感情寄托和怀念桑梓之情的地方。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土地,使得他们在侨,置的名目下有了更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使他们重新恢复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南迁人数不断增多,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除了根据侨民而设置的郡县以外,还有一些是在原有郡县名称上冠之以方位名称而命名的侨州郡县。而这些郡县名目的出现,却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

——摘编自孙起《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侨置郡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梳理了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见图10)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图示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发展与东西方交流、时代特征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颜氏家训》在立身、治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言论。

材料二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材料三新思想的建设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长时期的沉潜研究才能取得真实的成绩。……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余英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1)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反映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析欧洲17-18世纪掀起中国文化热的原因,概括其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何关系?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让·皮埃特斯在评价现代世界的某一现象时指出:对达沃斯精英和跨国公司来说,这意味着自由;对新兴经济体和高技能劳工,这意味着机遇;对最不发达国家则意味着风险和边缘化。皮埃特斯评价的是(     )

A.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B. 区城经济的集团化

C.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D.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查看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翟林东在《中国史学散论》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 阅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B. 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

C. 阐明了历史学对现实的关注    D. 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