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初毛泽东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 “八七”会议的召开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由此看见他剪辫是出于
A. 被迫顺应时局
B. 反清革命的需要
C. 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D. 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 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外商干预中国茶叶的价格
C. 民族资产阶级向外商妥协
D. 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有一位印度学者根据不完全的材料,曾就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1870-1952年之间的国内生产净值的增长率(%)做过粗略的估算,得出如下的比较数字:
对此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半殖民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殖民地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低
B. 与印度相比,中国长期战乱和动荡,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C. 近代历届政府压抑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缓慢
D. 1933年后日本不断扩大的侵略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A. 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 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 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 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下列文字是时人或后人对太平天国运动一些现象的描述,其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
A. 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
B. 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十指无茧者,……或一见即杀。
C. 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
D. 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