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材料二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
——《汉书·公孙弘传》
材料三《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崔湜,字澄澜,定州人。擢进士第,入朝,累转左补阙。……由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再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朝野佥载》
材料五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池田大作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谈到:“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但它同样是有限度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
——转引自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1)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当时中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都在迈步向前”。
(2)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公孙弘“为博士”、傅畅“至于上品”和崔湜“入朝”的原因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三到材料四选官制度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意义?
(4)依据材料五概括指出,当时中国的选官制度对英国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它同样是有限度的”指什么?并指出这一制度在东西方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通过阅读下面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幅图,你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圣母与圣子》 伏尔泰 《新青年》
A. 分别反映欧洲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B. 分别代表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发展和传播
C. 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一脉相承
D. 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常以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作为武器攻击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主要说明了
A. 中国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反封建的
B. 中法两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根本不同
C. 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D. 伏尔泰对儒家思想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18世纪,中、法两国都出现了思想的启蒙。两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②都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③都提出了限制君权的设想④都引发了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④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