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 收回通商口岸主权 B. 发展民族经济
C. 维护国家主权 D. 挽救国家危亡
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在于
A.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C. 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力量
D. 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
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的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 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 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坚持抗日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A. 滥杀无辜百姓 B. 盲目排斥洋货
C. 极端排外情结 D. 维护传统社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A.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