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
A. 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 B. 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 D. 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
A.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