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 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 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 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 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 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 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 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 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因果报应 B. 天人合一 C. 君权神授 D. 天人感应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 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 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 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 减小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
C. 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 D. 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