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地渊沼...

材料一“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地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光秃秃的样子),而百姓有余材也。”

一一《荀子·王制》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一《老子》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之,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鸟集

———《淮南子·说山训》

“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唐律疏议·杂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环保思想

材料二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的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材料四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是毫无道理的。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

——据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责任”和“国际转移排放”的角度,简要说明发达国家在改善全球环境方而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原因。

 

(1)环保思想: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或适度改造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的思想。 (2)问题:环境污染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和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原因:近代工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城市化加剧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 (3)说明: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利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核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干预的加强;福利国家制度普遍建立与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 (4)从“历史责任”的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工业化,在此过程中,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从“国际转移排放”的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中,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把高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解析】(1)根据材料一“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得出严格立法,加强行政管理;“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得出对重要资源加强国家垄断;“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得出注重兴修水利。 (2)根据材料二“如果说霍乱的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得出环境污染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和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再根据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可以得出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再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等相关知识,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应用、福利国家的建立等分析回答。 (4)根据所学知识,从历史因素看,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工业化,是环境遭到破坏的始作俑者;再根据“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可以得出在经济全球化中,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把高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点睛:本题考查范围以必修三为主,适度扩展到必修一和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有一定的综合性。试题设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用史观论述的能力,难度适中。材料选择方面,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材料的多元性和灵活性。材料一是古文材料,来源涉及先秦诸子、史书、王朝律令,主题围绕环保理念和措施展开,有一定的阅读理解难度。材料三以表格形式呈现,表述清晰明朗,内容简明扼要。问题设置方面,密切结合材料,难度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各层级能力的考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候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了。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

材料二雍正皇帝历数了明代的“失德”诸端,认为明清易代是清朝顺天应人和体道崇德的结果。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都是符合“中华”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清朝并没有自视为“夷狄”,而是“中华”,并且是理直气壮的“中华”。雍正皇帝的这种自信,理论上来自儒家哲学,而事实上则根源于“中外一统”、“华夷一家”的巨大版图。

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使清朝的执政能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当清朝即将覆亡之时,满族统治者在《逊位诏书》提出“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一逻辑严谨、内涵明确的“大中华”、“大中国”的概念。清王室将一个偌大的帝国疆域和平转让与中华民国,从而为现代中国的构建,为这个未来中国的领土疆域之完整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以后的政权,凡涉及中外疆域纷争问题时,莫不以清朝的“完全领土”为法理依据。

——摘编自韩东育《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孟的民族观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满清统治者清初和清末的民族观。

 

查看答案

《剑桥艺术史》中提及某一画家的作品时说:“(他的画)却表明:在某种意义上,经验超越现状,引向追忆,哪怕仅此而已也罢。尽管他指望观众还能看出更深层的含义。……(正如画家所述)‘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砌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的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据此判断该画家作品的风格是

A. 现实主义流派    B. 浪漫主义流派

C. 印象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查看答案

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一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中国实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C. 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查看答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冋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①普鲁士国王享有世袭皇帝的特权

②皇帝权力完全受制于联邦议会

③是联邦制度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④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特征明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旨在

A. 恢复英国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B. 构建牢固的英美同盟对抗苏联

C. 加强合作推进欧洲一体化发展    D. 维护英国原有的海外殖民体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