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文明是围绕权力(利)而展开的,表现为“族权、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文明是围绕权力(利)而展开的,表现为“族权、政权、神权、王权、民权、集权、分权、人权”等。

请围绕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中任选3个或3个以上词组,简单画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图,并加以说明。(要求:逻辑关系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说明:本题采用分层次评分方式,分图示和说明两部分采分;只做说明的不给分。 答案示例: (1)图示: (2)说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下,以早期氏族血缘纽带所形成的族权政治,通过兼并战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权至上思想形成等因素推动,最终发展为专制王权,并在随后的两千多年里不断得到强化。到近代,在西方文明传入影响下,国民思想不断得到解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浪潮冲击下王冠落地,实现民主共和。 说明:主观试题学生所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第一小问关系图可先结合所学按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将政权的表现形式划分为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等阶段(形式),然后将题中的政治权力“族权、政权、神权、王权、民权、集权、分权、人权”分别归纳到各自的阶段(形式)中,如:贵族制——族权、神权,君主制——王权、集权,民主制——分权、人权,最后从每个政治阶段(形式)中选取若干相应的政治权力并按照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的逻辑顺序连接起来即可;第二小问说明可依据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从经济、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政治权力变化的原因即可。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内容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地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光秃秃的样子),而百姓有余材也。”

一一《荀子·王制》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一《老子》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之,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鸟集

———《淮南子·说山训》

“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唐律疏议·杂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环保思想

材料二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的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材料四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是毫无道理的。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

——据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责任”和“国际转移排放”的角度,简要说明发达国家在改善全球环境方而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候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了。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

材料二雍正皇帝历数了明代的“失德”诸端,认为明清易代是清朝顺天应人和体道崇德的结果。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都是符合“中华”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清朝并没有自视为“夷狄”,而是“中华”,并且是理直气壮的“中华”。雍正皇帝的这种自信,理论上来自儒家哲学,而事实上则根源于“中外一统”、“华夷一家”的巨大版图。

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使清朝的执政能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当清朝即将覆亡之时,满族统治者在《逊位诏书》提出“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一逻辑严谨、内涵明确的“大中华”、“大中国”的概念。清王室将一个偌大的帝国疆域和平转让与中华民国,从而为现代中国的构建,为这个未来中国的领土疆域之完整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以后的政权,凡涉及中外疆域纷争问题时,莫不以清朝的“完全领土”为法理依据。

——摘编自韩东育《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孟的民族观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满清统治者清初和清末的民族观。

 

查看答案

《剑桥艺术史》中提及某一画家的作品时说:“(他的画)却表明:在某种意义上,经验超越现状,引向追忆,哪怕仅此而已也罢。尽管他指望观众还能看出更深层的含义。……(正如画家所述)‘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砌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的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据此判断该画家作品的风格是

A. 现实主义流派    B. 浪漫主义流派

C. 印象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查看答案

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一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中国实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C. 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查看答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冋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①普鲁士国王享有世袭皇帝的特权

②皇帝权力完全受制于联邦议会

③是联邦制度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④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特征明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