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1006亿美元上升至1945年的2136亿美元。占世界人口7%的美国,1945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占60%,黄金储备占世界总量的59%,至1948年黄金储备占世界总量的74.5%。

——《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战后国际经济领域中的表现。

材料二“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我们则没有,或关系甚疏远。因此欧洲必定经常忙于争执,其起因实际上与我们的利害无关。因此,在我们这方面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的诡异风雨,与欧洲进行有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的。”

——美国首任总统的告别辞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1945年美国总统的国会咨文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战后初期,美国面临一个严重问题是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大量军事定货的消失和大批军人复员立即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威胁。……美国当权人物惊恐地看到如果不能维持充分就业,就可能再来一次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危机,那将威胁整个制度的安全。

——《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3)依据材料三说明材料二美国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材料四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一一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4)马歇尔演讲中所说的“合理经济的再生”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以及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是如何实现“一石三鸟”的?并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现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表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2)变化:从孤立到霸权主义(称霸世界) (3)必然性:二战后面临经济转型(向全世界扩张市场维持美国经济运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合理经济的再生: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 一石三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复制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 认识:经济实力是外交政策的基础;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解析】(1)根据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美国实力强大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结论。美国在战后国际经济领域中的表现,主要是在美国推动下、以美国为主导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2)从材料中的“领导世界”,可以看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本题可根据材料意思直接得出结论。 (3)根据材料中的“美国面临一个严重问题是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就可能再来一次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危机,那将威胁整个制度的安全”等信息,可以归纳总结得出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必然性。 (4)从材料中的“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可以看出马歇尔所说的“合理经济”应当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合理经济的再生”就是指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马歇尔计划的“一石三鸟”可以联系教材内容回答。谈认识可以从经济实力、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来回答。 经济实力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基础,本大题考查的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外交政策相应的发生变化。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美国的外交政策无论打着多么冠冕堂皇的旗号,都是为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近代以来,海权论兴起。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上,谁重视海洋,先控制海洋,谁就能抢得先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17世纪西方政治家英国的雷利爵士

(2)以15至18世纪的史实,说明英国如何通过控制海洋,进而控制全世界的。

材料三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摘自《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3)依据材料三,吴元炳提出这一奏议根源在哪里?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材料四有学者认为,二战后,大西洋时代结束了,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

——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

(4)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外史实,从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走向世界,复兴中华是几代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材料二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从“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3)从材料三看,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

(4)综上分析中国人“世界观”的转变轨迹。

 

查看答案

下图人物在新年来临之际,被西方多家著名媒体评为人类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千年风云人物”。这主要是因为

①最早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②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③编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④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 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C. 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 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查看答案

从“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变化是

A. 我国教育成就的实际反映    B. 我国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

C.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D. 是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