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A.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B. 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C. 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 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C 【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凿运河,且运河分布遍及南北,既有在中原地区的鸿沟贯通各国及河流,又有吴楚、齐地的运河连接各地。可见这些运河的修建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的运输,适应了当时的争霸战争的需要,故选C。材料“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反映了运河的修建不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故A错误;B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运河的开凿以超出了中原的范围,故D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诸侯国为了能够兼并他国,纷纷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为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开凿运河, 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的运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示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A. 强化宗族认同    B. 继承华夏传统    C. 凸显贵族地位    D. 维护尊卑关系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颉刚(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1916年考入北大。在当时学术新思潮的影响下,疑古辩伪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五四运动爆发,西方科学治史理念输入,促使顾颉刚扛起“古史辩”的大旗,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点。该观点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古史记载中,“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如周代人心中最古老的人是大禹,到孔子时有尧、舜、舜,到战国时有皇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代有盘古。第二,”时代越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如舜在孔子时期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是一个“家齐而后治国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是一个孝子的模范了。除此之外,顾颉刚还认为,从战国起,政治家要依托古王压服今王,于是大家看到的古王的道德功业高到极致。三皇五帝的黄金世界,是战国后的学者造出来给当时君王看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概括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顾颉刚的史学观点进行评析。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危机结束后双方开始作出努力缓和两国关系和国际局势。1963年8月5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实验条约》。但这项条约并不禁止地下核试验,在条约签订后的5年里,核试验的次数增加了,而不是减少,运载核武器的导弹和其他运载工具更是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但是,在美苏谋求巩固核垄断地位的过程中,法国于1960的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也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于弹,同时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1968年7月,美苏又声称基于“核扩散”可能带来的世界局势紧张问题而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在条约中规定:国际原子能总署有权检查无核国家的核枝术情况。中国和法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拒绝参加这一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条约。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简析美苏共同谋求“核不扩散”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苏共同谋求“核不扩散”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至元六年(1269年),刘秉忠奉旨与许衡等议定官制,其后又主特制朝仪,在前金故老和许衡、徐世隆等人的指导下,“稽诸古典,参以时宜”,主要参照唐《开之礼》斟酌损益,定为新制。并搜访乐师,配备了音乐……朝仪既定,元世祖观礼后十分满意,刘秉忠又奏立侍仪司掌之。从至元八年(1271年)天寿节(世祖生日)开始举行,此后凡即位、元旦、天寿节、诸王及外国使臣朝见、封册、上尊号、祭祀及群臣朝贺等典礼,一律行朝会仪礼。太宗即位时(1229年)曾初行朝仪,但不完善,未能改变蒙古旧俗,至此始为定制。这是对蒙古朝廷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刘秉忠朝仪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秉忠朝仪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知识分子大都经历了“从西方看中国”,和“从中国看西方”两种视角的变化。从西方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一步步否定自己,一步步和自己决裂。看到了自己器物不如人,就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发现自己制度不如人,就搞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最后发现自己文化也不如人,就要把传统彻底否定割裂打碎。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才能造出一个新中国来。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由表及里,对自己的批判也就由表及里,最后触及文化根本,心生绝望,悲愤至极,要割裂传统,要搞一次极为彻底的启蒙运动,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心理基础。全盘否定的心态和“从西方看中国”的视角不无关系。从西方看中国,以西方为参照物,自己经济军事实力弱小,技不如人。样样不如人,一无是处,自然把自己彻底否定。试想,当知识分子有机会从中国看西方,以中国为参照物评价西方时,思想观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据陈辉《从中国看西方》

结合村料和相关历史知识,续写《从中国看西方》一文中着重号后而省略的内容。〔要求:衔接前语,据意成文,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