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
《晋书·王恂传》记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自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这主要表明( )
A. 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
B. 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C. 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 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
A. 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 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C. 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D. 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A. 从汉代到唐朝祖域不断扩大
B. 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C. 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D. 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A. 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