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多,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各种亚非国家会议上,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

材料二: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与基辛格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毛泽东说:过去中美两国是敌人,现在是朋友,而苏联对欧亚两洲的威胁现在不仅存在,并且还在增长。今天我们应当搞一条横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敌人变成朋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说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路?

材料三: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

——《邓小平文选》《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24日)

(3)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方针的出发点是什么?任举一例说明其外交实践。

 

(1)背景:苏联对美国外交政策调整。意义:改善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事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思路: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反苏统一战线。 (3)出发点: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例: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归纳背景为苏联对美国外交政策调整。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多,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各种亚非国家会议上,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概括意义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标志性事件:根据材料“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与基辛格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毛泽东说:过去中美两国是敌人,现在是朋友”和运用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由敌人变成朋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第二小问思路:根据材料“今天我们应当搞一条横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即可知道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反苏统一战线的新思路。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出发点:根据“《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24日)”可知新时期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方针的出发点是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小问实践:根据材料“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可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百度百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说明这一政治制度是怎样在英国确立的?

材料二: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的并于1781年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国家。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鉴此,邦联国会于1787年2月邀请各州代表到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例》。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直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1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

——百度百科

(2)依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修改《邦联条例》的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与《邦联条例》相比,最大区别是什么?

材料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取法国式的内阁制,同盟会内部存在着分歧和争议。经多次讨论,孙中山同意行内阁制,并拟议以黄兴为内阁总理。12月下旬,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维持总统制。清帝逊位(1912年2月12日)后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正式公布参议院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有何目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称为郡,两者无统属关系”,可见郡在国之地位甚至不如县,故文献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后世随着经济的发展,边境郡地逐渐繁荣,其下遂开始置县,以郡统县的制度慢慢就形成了,秦一统六国之后“海内为郡县”的局面形成。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战国至秦朝郡县制的演变?

材料二:父亲要降低到和儿子相等的地位并且怕他们,而儿子和他们的父亲平起平坐……老师害怕他们的学生,还要哄着他们,学生轻视他们的师长……我们尤其不能忘记的是,男女之间也有着自由和平等的关系……民众对权威已经很不耐烦了,只要稍加约束就会大发雷霆……任何事物极端地扩大,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柏拉图《理想国》

(2)依据材料三,说明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柏拉图这一态度

材料三:罗马法从它最初颁布十二表法的时候,就已经清晰地区分了私法和公法。……德国当代民法学家梅迪库斯说:“私法一般奉行决定自由,不必说明理由,与之相反,公法中的决定则受到约束。”这可能才是公法与私法最重要的差异所在。……换句话简单说,就是公法所调整的行动,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而私法调整的行动,则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进行。

——摘编自萧瀚《罗马法——权力边界观念的起源》

(3)依据材料说明罗马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这一特点的意义?

 

查看答案

有人说,世界的国际关系从东西方冲突的向心力中释放出离心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多头政治和多极化。这一说法提出的时代背景是

A. 二战结束    B. “冷战”形成

C. 美苏争霸出现    D. “冷战”结束

 

查看答案

“冷战”开始后,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是

A. 德国    B. 奥地利

C. 朝鲜    D. 越南

 

查看答案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发表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矿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一声明的实践结果是

A. 遭到德国的强烈反对    B. 不了了之

C. 促进了西欧的联合    D. 推动了东西方的缓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