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 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 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扩大 D. 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A. 农民具有少劳作也须多收获的意识 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 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 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 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 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 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 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
C.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 D. 郡县制大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条约的内容,两国的设想并不相同。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稚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货款,但却提出从1950年到1963年的14年里,中国必须把它所有过剩的工业原料统统卖给苏联,而不得卖给第三国。苏联坚持在帮助中国建立航空、造船、石油、育色金属等工业方面要实行合管。苏联坚持不允许第三国资本和人员以任何方式参预东北和新疆的任何机构以及经营性活动。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但由于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不论毛泽东与周恩来如何努力,中国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握手”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那些力量“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把传统政治转化为民主政治。法国则是在革命和复辟的反复中、共和与君主的交替中,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艰难地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尽管从政体形式,机构设置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制度本质上却极具相似点,这也暗合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古老的西方谚语。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材料二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础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以下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部分条文
第十五条: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担任,并享有皇帝的尊称,是国家的元首……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两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不同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实现政治制度“有衡”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