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或维护地方治安);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2)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解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以总结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商朝到明清户籍制度的演变和材料信息“唐安史之乱后……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 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其功能、演变的特点和原因等方面考查了对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考试时考生需要平心静气,细致分析,对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材料解析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历史学家派非常强调价值观念(或社会价值观)在引导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价值观念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制度,保罗·戴维称之为“历史载体”。经济史学家戴维将“契约和组织”归为制度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价值观念在引导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A. 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 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 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 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查看答案

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书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谈到学习外语的感受时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 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

B. 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

C. 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

D. 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

 

查看答案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

A. 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

B. 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

C. 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D. 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