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登记表。据此表可知,商办企业
| 1872—1894年 | 1895—1913年 | ||
设厂数(家) | 资本额(万元) | 设厂数(家) | 资本额(万元) | |
官办和官商合办 | 19 | 1619.6 | 85 | 2947.6 |
商办 | 53 | 469.7 | 465 | 9081.2 |
合计 | 72 | 2069.3 | 550 | 12028.8 |
A. 面临的发展阻力逐渐减小 B. 仍未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 成为当时近代化主导力量 D. 其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 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 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宋真宗想了解经济发展的具体数字,在多次询问后,宰相李沆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给了真宗。材料反映了
A. 宋代政治危机日益加深 B. 宋代行政机构效率低下
C.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
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这反映了
A. 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 B. 政府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化
C. 魏晋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
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这些思想“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体现其这一价值的思想是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