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祠堂是古代供奉祖先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后世天子、诸侯的祖庙为“宗庙”,士大夫的祖庙为“家庙”。与此现象最相关的观念是( )
A.万物有灵与皇权至上 B. 血族宗亲与君主专制
C.敬宗收族与尊卑有序 D. 图腾崇拜与家族伦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四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摘自《江宁府志》
请回答:
(1)与材料一向比,材料二衣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三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材料四的规定对材料三的现象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马克思描述17世纪的某国:“……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这个国家应是
A. 葡萄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下列关于殖民扩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有掠夺财富、种族屠杀和奴隶贸易
B. 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 殖民扩张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D. 早期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亚历山大港(位于地中海东部,埃及的重要港口)输出的胡椒香料平均年贸易量:1496年为1200吨,1506年则锐减至300多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B.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 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中心
D. 中国茶叶取代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