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 打击封国,集权中央
C. 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有人评述秦朝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B.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 从诸侯割据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A. 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 军功授爵制在诸侯国普遍实行
C. 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 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祠堂是古代供奉祖先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后世天子、诸侯的祖庙为“宗庙”,士大夫的祖庙为“家庙”。与此现象最相关的观念是( )
A.万物有灵与皇权至上 B. 血族宗亲与君主专制
C.敬宗收族与尊卑有序 D. 图腾崇拜与家族伦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四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摘自《江宁府志》
请回答:
(1)与材料一向比,材料二衣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三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材料四的规定对材料三的现象持何种态度?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