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研究者通过对英文文献的解读剖析,计算了中国华娄地区(大体相当于今上海市松江区)...

有研究者通过对英文文献的解读剖析,计算了中国华娄地区(大体相当于今上海市松江区)和荷兰在1823—1829年间劳动生产率(见下图,注:GNP为国民生产总值)。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比较,1823—1829(华娄=100)

A. 拥有海外殖民地和投资收入的荷兰,人均GNP会更高于税负沉重的长三角地区

B. 当时荷兰是“海上马车夫”,水运生产率远高于受到闭关制约的长三角地区

C. 荷兰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

D. 长三角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与荷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基本相当

 

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华娄地区(大体相当于今上海市松江区)和荷兰在1823—1829年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比较,荷兰工商业和人均GDP都高于中国,说明拥有海外殖民地和投资收入的荷兰,人均GNP会更高于税负沉重的长三角地区,故A正确。1823—1829,荷兰已经丧失了“海上马车夫”地位,故B错误。当时荷兰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故C错误。荷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高于中国,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查看答案

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将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休的中央直系军的执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材宁次意在强调(   )

A.日军始终把国民觉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B.此时田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C.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

D.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来进行的

C.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材料二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