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現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出现“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现象主要得益于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故答案为B项。自然经济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在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出现“悲惨结果”的原因。

(2)请结合史实举两例说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

(3)结合史实简述近代中国是如何建立起“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

(4)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19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赞赏有加,说“这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美国特拉华州的代表马丁·路德在制宪会议上评论道:“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则认为:“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典型表现是美国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材料中,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制度有哪些看法?你支持其中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材料二 表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编制)

请回答:

l)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

(2)表2中寒门子弟人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一开始遭到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士的普遍反对,党的领导人李可夫、布哈林、加米涅夫等人也纷纷表示不同意列宁的主张。在是否执行提纲的讨论过程中,有许多人离开布尔什维克党而转向孟什维克。(经过列宁的反复做工作)在表决有关这一问题时,118票中有71票赞成。可见,《四月提纲》

A直接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B导致党内出现重大分歧

C检验了革命队伍的纯洁性         D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进程

 

查看答案

1917年11月,中国国内报刊纷纷报道:“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乱……俄京现无政府亦无议院,若数日内社会党首领不能阻止稳固政府,俄京不免大乱。”材料所述事件

A.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C.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完成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