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秘密文件《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和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这一指示
A.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阶段的到来 B. 促使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严重脱离革命的实际,错误分析了形势 D. 表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决心
19世纪末,中国大豆由于出口量急剧增长,种植面积随之迅速扩大。与此相反,中国一向远销欧美、日本和朝鲜的蔗糖、蓝靛,却由于欧洲和爪哇甜菜糖的发展以及德国洋靛的畅销一蹶不振,种植甘蔗、蓝靛的土地纷纷改种杂粮。这说明
A. 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B. 国际供求关系制约中国经济作物的发展
C. 列强的资本输出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 D. 中国农产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后,旧式学者叶德辉攻击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托古改制的理论是“假素王之名号,行张角之秘谋”;御史文悌在奏折中,严参康有为“灭圣经”、“乱成宪”的叛逆行为,要求将该书毁版,将康有为处死。这些现象反映出
A. 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强烈 B. 维新变法已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C. 顽固势力试图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 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趋于土崩瓦解
南宋开始盛行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到元代发展为“诸色户计”,各色职业户均要向官府提供不同的劳役。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这反映出
A.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B. 政府重视对经济活动的控制
C. 户籍政策的变动具有开放性 D. 私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B. 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C. 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D. 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A. 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 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
C. 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 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