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

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A 【解析】结合所学致死可知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现象,所以才会出现“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与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与北宋经济发展不符,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项错误,经济格局变动不会影响财政收支;D项与题干无关。 【名师点睛】本题要通过“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考查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三冗”的现象,然后做出选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独尊儒术”的提出    B. 诸候势力的削弱

C. “统制经济”的实施    D. 察举制度的实行

 

查看答案

殷商西周时代,天道、鬼神观念一直是社会统治思想“天道”规范“人事”。春秋时期,“人事”则不再遵从“天道”的安排,表现出独立运动的趋向。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强调民的作用的民本思潮萌发    B. 礼乐文化秩序已经瓦解

C. 人重于神的人文思想初步形成    D. 传统社会秩序出现动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61年春,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在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作了试点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旱、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材料二: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

材料三:1979年1月,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户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从此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与1979年以后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异同。

(3)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就被批判为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尖锐斗争的表现”。1979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有人说中国农村又恢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中国农村必然两极分化,地主阶级将再次出现,剥削制度将在农村复辟。请简要评述上述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第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辱求和,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而独立的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的苦难道路。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但鸦片战争又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中国近代化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因此,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的这两个开端,便交织成一部旧中国116年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双重作用。它既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压迫和抑制了中国近代化的顺利进行,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

——姜铎《略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自从学界辟建中国近代史一门学科,百年来,连一个题称命义也出现诸多歧说。自然,鸦片战争这一命义一直是中外学者都有,一般信从者众。不过也有几个有势力的新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西方世界。一个是主张这场战争是贸易战争,申说是由商业冲突而引起。此外一个主流观点,认定这场战争是英国争取国交平等而战。另一个是文化冲突之战争,申说是由于两种文化冲突而引起的。不过历经时代淘洗,在70年代以后,这类学说已难有立足之地。这根本是为帝国主义者洗刷罪恶的曲说,不能使人信服。

——王尔敏《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

(1)根据材料一解说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双重作用”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在政治方面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关于引发鸦片战争的“新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新说不能使人信服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

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

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