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1894年中因茶叶、生丝出口变化表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面临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C. 经济结构变化并不明显 D. 关税主权保护意识增强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
A. 宰相制度可以化解君主专制的弊端 B. 内阁制度能够有效控制皇权的膨胀
C. 宰相批阅奏章具有分割君权的作用 D. 君臣关系融洽有利于政治正常运作
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独尊儒术”的提出 B. 诸候势力的削弱
C. “统制经济”的实施 D. 察举制度的实行
殷商西周时代,天道、鬼神观念一直是社会统治思想“天道”规范“人事”。春秋时期,“人事”则不再遵从“天道”的安排,表现出独立运动的趋向。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强调民的作用的民本思潮萌发 B. 礼乐文化秩序已经瓦解
C. 人重于神的人文思想初步形成 D. 传统社会秩序出现动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61年春,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在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作了试点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旱、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材料二: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
材料三:1979年1月,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户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从此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与1979年以后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异同。
(3)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就被批判为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尖锐斗争的表现”。1979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有人说中国农村又恢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中国农村必然两极分化,地主阶级将再次出现,剥削制度将在农村复辟。请简要评述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