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1945年按战前价格计算的纸币发行值
(总额和价值以100万元为单位)
注:此为每年12月份的数字,1937年和1945年的指定月份除外。
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失利 B. 国民政府军费支出迅猛攀升
C. 民族工业发展陷于困境 D. 战时通货膨胀局面持续剧烈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抛弃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冶”,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 认为民众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 B. 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寄予期望
C. 强调民众有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 D. 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
下表-1894年中因茶叶、生丝出口变化表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面临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C. 经济结构变化并不明显 D. 关税主权保护意识增强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
A. 宰相制度可以化解君主专制的弊端 B. 内阁制度能够有效控制皇权的膨胀
C. 宰相批阅奏章具有分割君权的作用 D. 君臣关系融洽有利于政治正常运作
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独尊儒术”的提出 B. 诸候势力的削弱
C. “统制经济”的实施 D. 察举制度的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