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衣冠南渡”语出刘知几《史通》,原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少数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进。...

衣冠南渡语出刘知几《史通》,原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少数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进。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载: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代金陵经济的繁荣局

B. 琅邪王氏墓志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

C. 《史通》和琅邪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

D. 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

 

B 【解析】A项不选,题干中两个材料体现的都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发展;B项正确,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作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可以用来证实史书中“衣冠南渡”,故本题答案选B项;题干中材料主义记载的是中原少数民族为躲避战乱而南迁,没有提及家族发展的历史;“衣冠南渡”得到考古证实,说明不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故D项不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括种在垄沟中(如图),等幼苗长成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全部培在禾苗根部去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早的能力增强了。这反映了当时

A. 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    B. 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 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    D. 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查看答案

东周时期的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齐桓公为保保郑的太子地位。便以诸侯欲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请侯支持太子郑,并成功地保住了郑的太子地位。这反映了战国时

A. 宗法观念彻底崩溃    B. 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

C. 分封制在不断衰落    D. 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宋应星的生活时代适值明末,他目睹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终于与科举仕途决裂,转向实学,尤其是为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作了多年考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这一切都为他日后撰写《天工开物》等作了准备。……宋应星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实际上也以此展示他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想,即天工开物思想或开物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工互补、自然界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相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人在自然界面前显示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体现了哪些科学思想。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产生的历史条件。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约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和他国发生战事时必烦给予“援助”, 包括使用武力。冷战结束后,随着“集体防御”对象——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消失.北约对其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为了填补在中东欧出现的“安全真空”并遏制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迎合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愿望,开始制定和实施北约东扩计划。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二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背负大西洋军事联盟职责,置身于与俄罗斯对抗的前沿,冷战后有所淡化的军事集团性质与功能再次凸显。

(一)将集体防御提升为联盟首要宗旨。

(二)指认俄罗斯为主要安全成胁。

(三)制定加强集体防御的军事纲领。

(四)促推与乌克兰当局的军事、政治合作。

——邢骅《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北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约东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约东扩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中血汗工厂大量存在,工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童工普遍,贫困、犯罪、疾病蔓延,城市管理低效无能。为了获得工程承包合同、逃避税收,大企业大肆行贿市政府。还获得了对政党核心集团的控制,这种集团控制了大多数城市。这些被称为“城市之羞”,联邦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189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了市政改革运动。首先建立由人民直接提名政府候选人的制度,取代党魁控制的代表大会提名的旧制度,依靠都市选举人联盟驱除“党棍”,选出进步市长,组成“诚实政府”。继之进行机构改革,“还政于民”,使公众能有效参与政治,力图建立大公无私的政府。最后实施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艰多城市开始尝试接管公用事业,到1915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厂当中,将近2/3收归公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之羞”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市政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