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严格管理市场D.压制丝织业发展
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D.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幕”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主要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坊和市的界限十分鲜明
C.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D. 官府直接监管交易活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54年夏末秋初,台湾海峡突然间炮声隆隆。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厦门的海岸炮兵连续发炮5000余发,猛烈轰击位于被国民党占领的金门岛距大陆沿岸仅3.5公里的港口。国民党守岛部队立即回击,蒋介石急调海空军支援金门。9月6日,国民党空军轰炸厦门的大嶝,三天后,海军也开始炮击梧屿白石炮台。至此,被西方冷战国际关系史所称的“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
——据张曙光《美国对华战略考虑与决策(1949—1972)》
材料二
美国1956财政年度对外军援资金预算计划
(以百万美元计算)
地区 | 陆军 | 海军 | 空军 | 总数 |
远东 | 202.4 | 57.9 | 60.9 | 321.2 |
近东 | 131.0 | 13.3 | 42.8 | 187.1 |
美洲 | 2.2 | 8.1 | 10.4 | 20.7 |
欧洲 | 132.5 | 151.1 | 287.4 | 571.0 |
总计 | 468.1 | 230.4 | 401.5 | 1100 |
——据JCS(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致国防部备忘录(1955年2月1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台海危机”造成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宦官集团祸乱朝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东汉的党锢之祸源于宦官专权;明代的阉党为祸更加严重……清朝除继续沿用朱元璋制定的各项约束宦官的法规外,还进一步采取了诸多措施……顺治元年,清世祖作出取消厂卫的决定,同时确定宦官事务归内务府管辖,撤销宦官衙门……与此同时,顺治帝还下诏旨:“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份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决不姑贷。特立铁碑,世世遵守。”……明末宦官多至十万,顺治时裁减为数千人,到清末仅剩八九百人……此外,康熙帝时明确规定:“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乾隆时还废除太监读书制度,奏事宦官一律改姓为秦、赵、高,其用意是“借此三字以自儆也”,可随时汲取秦代宦官赵高擅权乱政、祸国亡秦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朱子彦《中国朋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为解决宦官乱政问题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为解决宦官乱政问题所采取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