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64年,李鸿章提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864年,李鸿章提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材料表明李鸿章意在

A. 学西洋科技和寻觅制器之人    B. 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 改革科举制促进人才培养    D. 学习外国利器挽救危亡

 

C 【解析】题干中引文大意为:李鸿章认为学习外国先进的器物,不如学习制造器物的方法;学习西方制造器物的方法不必全部任用西方的人才,而要寻觅国内可以制造器物的人才,专门设置一科进行选拔就可以集中国内制造器物的人才,据此可知李鸿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与科技人才,更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旨在主张改革科举制,设置专门的西学科考以培养人才,故A项排除,C项正确;“全面学习西方”和“挽救危亡”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BD项排除。 点晴:理解“设一科取士”的真是意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强调人才培养,改革科举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国学者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材料中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创办

①轮船招商局

②江南制造总局

③安庆内军械所

④汉阳铁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史载,清朝“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同治末年,增至千一百四十余万。光绪十三年,兼征洋药厘金,增为二千五十余万。(光绪)三十四年,增至三千二百九十余万。……为岁入大宗。”材料表明

A. 中国逐步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D.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查看答案

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

A. 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 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 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 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查看答案

自1894年以后到1913年的二十年间,进口机纱加强了攻势,除印纱外,还有日纱,且国内近代纱厂兴起,产量已占进口纱的62.5%,这对棉农纺织户的自纺纱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以上现象说明

A. 列强在华设厂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C. “纺织分离”体现传统经济解体    D. “男耕女织”模式受到内外夹击

 

查看答案

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A. 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