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据所学知识判断,与故事相吻合的是( )
A.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C. 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体现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 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推动了苏联农业的灼速发展
1952年,联邦德国国会通过了《企业管理法》,把企业代表会体制扩展到所有企业中,规定监事会中的 1/3 席位属于劳方,董事会中不再设立劳动经理。这一法律
A.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大了企业民主管理力度
C.保障了工人的根本利益 D. 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844年6月4日,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 )
A. 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 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 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 D. 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1863年,赫斯特染料厂总共只有5个工人,到1912年达到7700人,其中包括380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巴登笨胺和苏打厂,在1875年拥有工人885人,到1914年达到11000人,这些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国( )
A.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 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C. 科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D. 化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古罗马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的主要现实意义是
A. 协调罗马公民间的关系 B. 维护奴隶主的经济利益
C. 保护奴隶交易的正常进行 D. 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