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入侵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说明古雅典公民大会
A. 是城邦政治的最大威胁 B. 权力过大会造成失误
C. 民主决策程序过简可能会带来灾难 D. 不是少数服从多数
198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价格改革的基本内容,也就是“五年内理顺价格”,前三年走大步,后两年微调,计划五年物价总计上涨70%到90%,工资上升90%到100%,政策一出台便在全国引起震动。“物价闯关”很快就呈现出全面失控的趋势,出现了罕见的全国性抢购和挤兑存款的风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 价格改革过于急切 B. 物价存在“双轨”制度
C. 市场物资过于匮乏 D. 经济秩序严重混乱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傻子瓜子”而致富,名噪一时,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对此,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
A. 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
C. 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D. 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
1932年4月25日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发表谈话,宣称:“如左派之共产党与夫右派之国家主义派,只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则当许其结集政治团体,许其作政治竞争。”这反映了国民党
A. 释放出缓解国共关系的信号 B. 放弃了围剿红军的政策
C. 为应对国内舆论而故作姿态 D. 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买办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替外国商人服务的中间人或经理人,与各级政府和外洋势力有着密切联系。1869年天津英国领事的报告中提到“发展贸易,除了自然的与政治的阻力外,买办是仅次于二者的最大阻力。”该报告表明
A. 买办制度给外商带来巨大利益 B. 原有买办制度己不适应外商需要
C. 买办逐渐脱离了与外商的联系 D. 外商与买办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
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这反映出
A. 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削弱 B. 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
C. 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 D. 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