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权力制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

——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

材料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国家当中的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

 

(1)差异: 分权内容不同:洛克主张两权分立;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 分权形式不同:洛克主张阶级分权;孟德斯鸠主张机构分权。 分权目的不同:洛克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孟德斯鸠是为实现政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 权力制衡方式不同:洛克主张立法权制约行政权(执行权、对外权);孟德斯鸠主张三种权力互相独立、相互制衡。 理论的成熟度不同:洛克认为权力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很难实现真正的制约与平衡;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更加成熟、更具可操作性。 原因: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洛克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代,法国的专制王权统治较英国更深重,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要求较英国更迫切;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洛克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早期,孟德斯鸠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的高潮时期,孟德斯鸠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的合理成份。 (2)创新之处: 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将“三权分立”发展成“五权分治”)。 评价: 进步性: ①实现了政府职能权力的有效分工; ②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保证了文官系统的独立性,免受政党干预; ③监督了政府机关的行为,防止权力腐化,保障民权; ④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验和智慧,发展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回答1点可得答对任意三点给) 局限性: ①主张权力之间分工合作,缺乏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 ②权能区分学说太过于理想化,人民“主权”对于政府“治权”的制约缺乏具体的办法; ③过分强调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 【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权的内容、形式、目的以及制衡方式等方面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方面即可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第一小问创新之处:据材料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找出“差异”、“原因”、“创新”、“评价”等设问词;据材料提取中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规范表达。本题难点之一在于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时从哪几个方面分开概括,对于思想理论的比较,一般从内容、形式、目的、性质等方面概括比较即可。难点之二在于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 因特网对每个国家是利弊参半    B. 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 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 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查看答案

杨雪冬在《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中写到:“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于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A. 民族国家要增强国际竞争力    B. 民族国家的职能没有弱化

C. 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威胁    D. 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

 

查看答案

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鲁晓夫

A.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 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 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    D. 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查看答案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转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这段材料说明启蒙思想家

A. 摆脱了宗教思想的影响    B. 受到自然科学的启示

C. 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    D. 力图融合自然与社会法则

 

查看答案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入侵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说明古雅典公民大会

A. 是城邦政治的最大威胁    B. 权力过大会造成失误

C. 民主决策程序过简可能会带来灾难    D. 不是少数服从多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