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提取材料中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示例1:钱币形制逐渐走向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满足战争需要,铸造了形态各异的货币,如刀形、铲形币等;随着秦朝的统一,货币随之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此后历朝所铸金属货币沿用这一形制。货币形制的统一,反映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和演变,可能也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观的变化。同时便利了携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钱币形制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示例2:钱币命名范式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春秋以后,钱币命名范式主要经历了“纪地”到“纪重”再到“年号”范式。 春秋初年,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秦朝开始到唐朝中期,钱币逐渐以重量命名,如半两钱、五铢钱等;唐朝中期出现“开元通宝”,但这里的“开元”不是年号而是“开辟新纪元”的意思,此后钱币逐渐以年号命名直至清朝覆灭。钱币命名范式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等。 示例3:古代中国金属货币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钱币质地逐渐多样化。 宋朝之前,我国货币主要为金属货币;北宋四川地区开始出现纸币“交子”,但在金属货币仍然占主导地位。纸币的出现,反映了金属货币有缺陷,如易磨损、不便于携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比金属货币容易携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和纸币同时流通,且金属货币占据主导地位,而纸币流通范围有限,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利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纸币未能取代金属货币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 示例4:钱币顺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增多,货币开始出现,但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钱币形态比较原始简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钱币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分裂割据,钱币有明显的其余差异,为满足诸侯争霸需要,统治者更加重视钱币的作用。从秦汉到隋唐,统一已是中国社会发展主流,社会经济总体持续发展,钱币形制、规格、兑换比例统一并逐步形成。唐朝之后一直到晚晴,商品经济持续发展,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使得货币体系逐步完善,钱币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纸币;随着内外经济联系的增多,中国钱币对少数民族和海外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见,钱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者钱币体系的不断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并予以说明论证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时间跨度从商周一直到清朝,内容涉及钱币形制种类、命名范式、质地等方面,学生可以提取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多个阶段描述钱币演变的多个相关史实,分析原因和影响即可。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说明: 等次 评分说明 一等 (12~9分) 观点明确、能分多个阶段准确描述钱币演变的多个相关史实、逻辑清楚、有升华性认识。 二等 (8~5分) 观点明确、能分多个阶段比较准确描述钱币演变的相关史实、逻辑比较清楚、有升华性认识。 三等 (4~0分) 无观点或观点不明确直接定位第三等; 有较明确观点、能描述钱币演变的相关史实但对原因或影响分析不深入或不清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权力制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

——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

材料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国家当中的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 因特网对每个国家是利弊参半    B. 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 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 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查看答案

杨雪冬在《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中写到:“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于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A. 民族国家要增强国际竞争力    B. 民族国家的职能没有弱化

C. 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威胁    D. 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

 

查看答案

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鲁晓夫

A.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 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 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    D. 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查看答案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转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这段材料说明启蒙思想家

A. 摆脱了宗教思想的影响    B. 受到自然科学的启示

C. 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    D. 力图融合自然与社会法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