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9年6月9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说:“工人的生计,是很窘的,今天罢工,明...

1919年6月9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说:“工人的生计,是很窘的,今天罢工,明天没有饭吃,这是一件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该社论旨在

A. 坚持实业救国理想    B. 促进五四运动发展

C. 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D. 肯定工人爱国行动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确有振兴国货,挽回利权的功效……抵制许多日货”等信息可知该报纸社论还在坚持实业救国思想,A的表述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已经爆发,B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材料中是抵制日货,打击列强在华势力,排除C;材料中是对工人运动持怀疑态度,排除D。故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实业救国理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A. 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 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 说明工商税己成明代税收主体    D. 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查看答案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

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这表明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中,明清之际被学界冠以“启蒙思想家”的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其积极意义在于

A. 以世卿世禄制解决科举制八股取士的弊端

B. 以地方分权制约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权力

C. 解决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下出现的利益纷争

D. 仿效西方建立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的制度

 

查看答案

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成熟的继承制度,但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出现了许多白痴皇帝或幼帝,造成了朝政混乱。这反映了

A. 君主权力受到挑战    B. 皇权至上带来的后果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嫡长制影响社会稳定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期间,顾维钧与威尔逊以及美国代表团频繁接触交流意见。在顾维均看来,美国和意大利是与中国友好的国家,而日本则是中国最主要的敌人。顾维钧特地邀约了记者去看了巴黎郊外的华工墓地。(一战期间,近万名华工死于那场战争)在谈到山东攸关中华民族精神归宿的时候,他说:“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在会议期间他多次提到美国《十四点宣言》中的三条:凡外交事项,均须开诚布公执行之,不得秘密从事;对于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国无大小,利权一律平等。在签订对德和约时,英国甚至表示,如果不签,中国将不能进入国联。然而在和美国代表团的讨论中,他发现通过签订对奥和约,中国也可以成为国联成员国。这一丝黑暗中的光明,让顾维钧下定了决心,不允保留,断然拒签。

材料二1919年2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到北洋政府急电:东方之事,一定不要再提出与日本代表团不同的意见,并且要避免与日本代表团发生正面冲突……在一次代表团例会上,王正廷竞然与团长陆征祥并排就座。他认为自己代表南方,与陆征祥地位相当,应该享受联合主席的待遇……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英法一直希望日本能出兵西伯利亚,对日表示自己无意过度介入山东问题。

(l)据材料一概括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为维护民族权益所做的外交努力。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的外交努力为何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