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A. 遗产继承体现了和谐家族关系的宗旨
B. 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趋于完善
C. 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 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强固大土地所有制
读下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市亩
朝代 | 先秦 | 两汉 | 魏晋 | 隋唐 | 宋 | 元 | 明清 |
全国粮食亩产 | 87.84 | 96.48 | 94.92 | 90.84 | 83.28 | 115.68 | 156.24 |
南方(稻区) |
| 64.32 | 94.92 | 136.32 | 166.44 | 231.24 | 312.48 |
资料来源:余也非《中闰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
A.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 B. 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 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 D. 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
(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分为二。这表明
A. 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B. 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 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 D. 王阳明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屯田制是中国古代由国家利用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制度。曹魏时期的民屯每50人为l屯,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意离开。这种民屯的经营模式是
A. 宗族集体生产 B. 田庄规模生产 C. 个体农户耕作 D. 官府募民耕作
古籍记载,先秦“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这说明
A. 姓与氏表明社会地位的贵贱不同 B.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在西周以后
C. 姓一传而可变,氏千万年而不变 D. 姓与氏合并是由于制度变革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
——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