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一词来自英译“city-states”。该词是希腊文中“polis”一词的翻译,有学者认为这种译法并不严密。因为“polis”最重要的含义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质上的。你认为最接近其原意的是
A. 城市国家 B. 邦联国家 C. 公民国家 D. 殖民国家
1978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抢签的合同。这反映出
A. 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 B. 中国完全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外交孤立
C. 中国政府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D. 中国政府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
A. 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 B. 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
C. 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 D. 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
王韬《易言跋》:“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郑观应《危言新编》:“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这表明二人
A. 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 B. 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
C. 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趋同 D. 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
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 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 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 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进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D. 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