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杭州府 | 湖州府 | 嘉兴府 |
田减少量 | 31顷 | 79顷 | 1354顷 |
地增加量 | 184顷 | 28顷 | 1560顷 |
A. 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B. 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 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种现象突出反映了
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农民为手工业提供了劳动力
C.农民能支配自己全部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今吏部之职,拟古宰相。而其黜陟之柄,有宰相所不及也者。今凡不由吏部拟上而特旨迁除者,谓之传奉官,必不久而罢。” 这一现象发生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杜佑在《通典·职官》中说“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国家安定 B.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
C.分封制度后期造成分裂动荡 D.应从长远角度考察制度得失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下诏:“自今以后,……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变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此诏书意在
A.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
B.向地方征召有才德之人
C.通过考试选拔被推荐人
D.鼓励检举揭发买官卖官
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代对河西走廊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
③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
④汉代公文均用楷书书写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