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这段铭文反映出
A. 井田制的盛行
B. 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
C. 西周社会商品经济的水平高
D. 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时期 地区 | 西汉(公元2年) | 唐朝(752年) | 南宋(1210年) |
黄河中下游地区 | 42.8 | 32.3 | 53.2 |
江淮地区 | 15.2 | 23.4 | 45.6 |
西南地区 | 3.9 | 7.1 | 9.2 |
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井田制开始瓦解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小农经济兴起 D. 家庭手工业产生
下列关于农业工具使用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商周时期青铜器制品已出现,但主要的农业工具还是木石材料制作
B. 大约在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并不普遍
C.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D. 三国时期,马钧创制的翻车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
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