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 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四 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程广中 汪徐和《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1)原因:①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②力量相当。 对待:实行冷战,遏制苏联(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2) 演变: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 变化:两极格局开始动摇,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3) 原因:①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②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③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 建立:不能。 理由: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4)启示: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建立世界安全机制) 【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二战后的美苏对峙,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敌对状态的出现”即可得出“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即可得出“力量相当”的结论;第二小问,可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约的成立等角度思考作答。 (2)本问主要考查二战后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即可得出“两极格局形成”的结论;第二小问,可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3)本问主要考查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即可得出“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即可得出“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即可得出“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的结论;第二小问,由材料四中的信息“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即可得出“不能”的判断及“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理由。 (4)本问主要考查对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全面认识,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班同学存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查看答案

“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得其半。”这反映了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 村社式经营    B. 田庄式经营    C. 租佃式经营    D. 自耕农式经营

 

查看答案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

A. 均田制已经瓦解    B. 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C. 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 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查看答案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这段铭文反映出

A. 井田制的盛行

B. 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

C. 西周社会商品经济的水平高

D. 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查看答案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时期

地区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