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在革命形势和中共的任务问题上,党内的有些人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和党在全国范围的“进攻路线”,并达到“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这种想法
A. 是根据中国国情的客观分析 B.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革命路线
C. 会给中国革命带来重大损失 D. 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有益补充
1916年底,吴虞在成都看到了《孔子平议》等批孔文章后,写信恰陈独秀说:“尚有”多篇非儒非老庄的文章,但“成都报纸,不甚敢登载”。这反映出
A. 新文化远动的阻力较大 B. 传统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
C. 民主思想开始渗入中国 D. 批判孔教的运动发展较快
图一和图二是清代不同时期皇帝接见外国使者图,从图一到图二外交礼仪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
A. 对外国的主动迎合 B. 传统习俗受到影响
C.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D. 中西文明差异明显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北宋虽仍行三省,但中书、门下或尚书省长官,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方为正宰相,而且只管行政事务,“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说明当时
A. 三省分权制已名存实亡 B. 开始出现多相辅政的局面
C. 专制主义得到空前加强 D. 二府三司制明显遭到破坏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上农》中,没有提到“耕”字,也没有提到与牛耕有关的铁犁。这主要反映当时的牛耕
A. 并未普及 B. 还没出现 C. 影响力不大 D. 未被民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