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一材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遭到冲击 B.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 传统纺织业消失 D.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严格管理市场D.压制丝织业发展
唐朝人张籍在《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的叙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商人为追逐利益往来奔波 B. 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 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 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 )
A.秦朝 B.六朝 C.唐朝 D.宋朝
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下列有关唐代“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的乡村集市渐成地方商业中心
B. 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C. 使用纸币 “交子”进行贸易活动
D. 设有会馆这一商人活动场所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 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 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 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 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