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一位历史学家曾对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清教徒标准,从而对人民大众失去了号召力;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该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辛亥革命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朝廷昭示:“国家开赏举之门,广收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反映出宋朝的科举制度
A. 取消了对应试者身份职业的限制 B.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是普通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D. 选拔官员的方式不断更新
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A. 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 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D. 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韩非子说:“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这一思想可概括为
A.“恩威并施,赏罚并重”
B.“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C.“专职专任,定位管理”
D.“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材料一:“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上册
材料二:“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法。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初衷并非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制度,他们当时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以挽救危机中的邦联。1787年宪法……因此带有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在奴隶制问题上,虽然宪法明确阐明了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宪法批准后,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摘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Ⅱ)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所持态度有何不同,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态度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