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龙应台主张( )
A. 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B. 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C. 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D. 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1966年,当时被经济学界冷落的经济学家哈耶克(后为诺贝尔奖得主)在东京作演讲。谈到其自生自发秩序理论时,他激动地说道:“难道这一切不正是《老子》第57章的一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吗?”这说明他
A. 赞赏日本经济奇迹 B. 极力主张自由竞争
C. 错误解读老子思想 D. 要求政府降低税率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
A. 使国家制度的人民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
B. 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
C. 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
D. 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
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拍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入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 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 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世界政治发展方式的不同
D. 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
A. 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B. 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
C. 阐述了社会契约论 D. 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其中与“自下而上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中国加入世界资易组织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