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籍异财”,否则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重刑。经太宗、真宗、仁宗至光宗时期的修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逐渐确立了子孙的财产权。对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 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B. 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C. 反映出统治者法制意识的增强 D. 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重失衡
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A. 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 B. 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
C.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 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据以上材料判断,作者认同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宗法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各自以不同方式推动经学向前发展。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许多经学师尊或遇难身亡,或逃遁荒鄙担任教授,儒经的教授传习也由滔滔洪波转为涓涓细流。唐高祖、唐太宗时,礼遇儒士,习儒谙经蔚为风气。但是,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这和唐皇朝一统宇内,力求思想文化趋同如一的国策是相违背的;同时,唐太宗看到儒学典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令中书侍郎颜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春秋》、《诗经》、《周易》、《礼》、《尚书》),对“五经”中讹缺的文字详作订正,书成后奏上。为使该书获得时人承认,太宗召集当时名学硕儒重新论对。颜师古所作五经《定本》多引晋、宋以来江南传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十一月,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颜师古考定“五经”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颜师古的贡献。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朝一代女杰萧太后萧绰(953-1009)摄政后,积极实施汉化政策。任命在管理政务、戍边治军等方面颇有建树的耶律休哥总管南面军务,以便宜从事。她改变只有耶律氏、萧氏两族共议国事的贵族统治格局,大胆任用一批才智过人的汉官,像韩德让、张俭、马德臣、王建忠等,使他们积极为契丹社会的封建化改革献计出力。把原来属于努力身份的“头下户”,改变成具有农奴性质的“二税户”,采取征收地租的剥削形式。用移民、招募以及许民“请业荒地”等多种办法,招徕闲散劳动力,借以扩大耕地面积,恢复当地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的农业经济。她还多次以诏令的形式告诫辽军打猎时不得妨害农业生产,更不许牲畜损害庄稼。
——摘编自张宏《辽代萧绰封建化改革略探》
(1)根据材料、概括萧绰治国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萧绰治国措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