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
A. 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A. 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B. 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C. 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 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
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 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 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 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近代某学人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而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该学人
A. 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 B. 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
C. 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 D. 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
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人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人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上述变化说明
A.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 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 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D. 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镑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辩其名物而阔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
A. 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 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 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 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