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罗素在其所著《中国之问题》一书中,论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有三:(一)文字以符号构成,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三)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近代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3黑奴贸易路线图
材料二1566年,“圣赫罗尼莫号”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于是,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初露端倪。航行于太平洋上的马尼拉大帆船,大约将近两年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一次,西班牙商人主要致力于同中国乃至印度进行广泛的交易。生丝、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和它的各殖民地;棉布、麻布也为西属殖民地土著居民普遍接受。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三从约19世纪80年代到1914年之间的大规模扩张是如此的迅速和广泛,乃至史学家称之为新帝国主义。在欧洲民族主义上升之时,夺取殖民地成为国家地位的象征和政治、经济威力的证明。工业国家迫切需要新的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和有利可围的投资机会,推动了欧洲及其政府掀起跨越全球的新浪潮。19世纪中期后,欧洲人的大迁移势头非常凶猛。欧洲人涌向海外并跨越大陆。欧洲人用他们的新势力、财富和军事力量,前所未有地主宰了世界。
——摘编自谢尔曼、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与黑奴贸易相比,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市场出现的显著变化,并指出推动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
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固,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其主要目的在于
A. 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 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
C. 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 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 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 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 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乌尔比安《论告示》第3编:“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行使司法权。”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
A. 适用对象不断扩大 B. 体现公正和公平
C. 伴随征服不断调整 D. 强调程序和理性